睡眠 & 壓力調節
失眠的真正罪魁禍首可能不是大腦,而是小腸——一項新的科學解釋
本文受《細胞代謝》雜誌一項新研究的啟發,以出人意料的視角重新審視睡眠問題:小腸的晝夜節律。腸道利用麩醯胺酸向大腦發出訊號,指示何時保持清醒或放鬆。當這種節律因深夜進食、壓力或不規則的作息而被擾亂時,就會出現入睡困難、凌晨2-4點醒來、睡眠淺和白天疲勞等症狀。本文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了這個機制,並提供了重置BMAL1(日間模式)和REV-ERBα(夜間模式)的實用策略,幫助恢復深度、穩定的睡眠。
閱讀更多
為什麼總是想太多?你可能擁有高度敏感的神經系統。
本文探討了為什麼高敏感族群(HSP)在當今過度刺激的世界中更容易感到壓力過大、緊張和焦慮。透過五個關鍵策略——建立情緒邊界、恢復節奏、減少環境噪音、強化前額葉皮質以及針對性營養——您將學會如何引導敏感的大腦恢復穩定,並將敏感轉化為清晰和力量。
閱讀更多
有些人的大腦無法擺脫焦慮的隱藏原因
有些人並非天生焦慮──他們的大腦是後天習得的。童年時期的慢性壓力或情緒忽視會增強杏仁核的敏感性,削弱前額葉的控制力,降低海馬體的韌性,從而形成終身的「高度警覺」狀態。令人欣慰的是:大腦是可以重塑的。透過睡眠、正念練習、運動和均衡的營養,我們可以重建平靜,讓身體重新感受到安全感。
閱讀更多
從焦慮到焦慮症:當大腦將恐懼轉化為習慣
焦慮並非“過於敏感”,而是你的大腦試圖保護你,卻忘記瞭如何關閉警報。本文從杏仁核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到皮質醇過載和慢性壓力,深入剖析焦慮背後的神經科學原理,並解釋焦慮如何形成根深蒂固的惡性循環。了解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焦慮,以及理解這些機制如何成為復原的第一步。
閱讀更多
焦慮並非只源自於你的想像:當大腦忘記關閉鬧鐘時
焦慮並非只是「心理作用」。當大腦的警報系統——杏仁核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無法關閉時,即使危險已經過去,皮質醇也會使身體長時間處於生存模式。了解這個過程如何導致焦慮症,以及當大腦失去恢復平靜的能力時意味著什麼。
閱讀更多
焦慮不會說話-它藏在身體裡:需要注意的10個訊號
焦慮並非僅源自於心理──你的身體往往會率先發出訊號。了解焦慮的10種生理訊號,從心悸到慢性疲勞。學習交感神經系統、皮質醇背後的科學原理,以及營養如何幫助你的身體恢復平靜與平衡。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