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idden Reason Some Brains Can’t Let Go of Anxiety
閱讀時間: 1'

有些人的大腦無法擺脫焦慮的隱藏原因

路易絲·W·盧

作者:

Louise W Lu,博士,公共衛生碩士,醫學檢驗學士

亞歷珊卓·V·戈德堡

撰寫/審閱

註冊營養師 Alexandra V Goldberg

在我們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一步步地探討了焦慮的生物學根源:從《焦慮不會說話——它隱藏在身體裡:需要注意的 10 個信號》中的早期身體信號,到《焦慮不僅僅存在於你的腦海中:當大腦忘記關閉警報時》中的警報系統卡住,再到《從焦慮到焦慮症:當大腦將恐懼變成習慣症的轉變》。

我們現在知道,焦慮並非軟弱的表現,而是一種「持續開啟」的保護機制。這就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有些人能很快就平靜下來,而有些人卻會一再陷入焦慮?在本文中,我們將深入探討遺傳、睡眠、血糖、荷爾蒙以及早期生活壓力等因素如何影響大腦「記住焦慮」的能力。

理解這一點與貼標籤無關——
關鍵在於更善待自己:焦慮並非你的錯;它是你的身體和大腦在尋求幫助。當我們了解焦慮的根源,終於學會如何讓它平靜下來。


Ⅰ. 進化論視角:焦慮為何得以保留

想像數萬年前的早期人類-夜裡草叢中傳來沙沙聲,有些人安然入睡,毫不在意;而有些人則心跳加速,瞬間警覺起來。在那個世界裡,誰更有可能生存?答案顯而易見:那些反應迅速、容易感到焦慮的人。

焦慮其實是進化留下的一種「生存本能」。
它幫助人類在危險到來之前做好準備。

科學家將這種機制稱為適應性焦慮。在充滿威脅的史前環境中,杏仁核較敏感的人能更早察覺到風險,而他們的基因也代代相傳。這意味著,我們今天體內的「焦慮迴路」是數百萬年自然選擇的結果。

問題在於──現代的危險已經改變了。
過去是掠食者、飢餓和寒冷;現在是電子郵件、帳單、人際關係和不確定性。然而,大腦的警報系統卻無法區分這些變化。它仍然會對會議、資訊或不經意的言論發出警報。

因此,曾經拯救我們的機制如今卻加劇了焦慮、失眠和身心失衡。焦慮症並不意味著我們變弱了——它意味著我們的生理時鐘與現代生活的節奏不同步

焦慮機制的演化模型
舉例來說:在古代,「高度警覺」意味著生存;而今天,它可能意味著焦慮和脆弱。
現代心理學認為,焦慮並非錯誤,而是演化與環境不符的結果。理解這一點有助於你以覺察而非恐懼的態度面對焦慮。


二、遺傳學與大腦結構:焦慮的“先天密碼”

科學研究表明,有些人天生神經系統更加「敏銳」——這並非性格使然,而是由於基因和大腦結構的共同作用。

雙胞胎研究表明,焦慮症的遺傳率約為30%–40% 。換句話說,一個人焦慮傾向的三分之一以上可能是先天性的

5-HTTLPR (血清素轉運蛋白基因)是討論最多的基因之一。攜帶「短等位基因」變異體的個體血清素再攝取效率較低,杏仁核在壓力下反應較強烈。這意味著他們的情緒警覺閾值較低——即使是微小的環境變化也容易引發焦慮反應。

除了遺傳因素外,大腦結構差異也扮演關鍵角色:

  • 杏仁核體積越大,恐懼感和警覺性越高;
  • 前額葉皮質變薄可能會削弱情緒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
  • 海馬體活動減少會使人更難區分真實威脅和想像威脅。

因此,更容易「記住焦慮」的人並不是韌性較差——他們的大腦只是在生物層面上對壓力信號更加敏感和反應更強烈。

大腦結構與焦慮敏感度圖
圖示:杏仁核、前額葉皮質和海馬體與焦慮敏感性的關係。


Ⅲ.早期壓力與神經可塑性:焦慮的“記憶痕跡”

基因或許會讓某些人天生更敏感,但早期的經驗決定了這種敏感是會被撫慰還是被放大。對大腦而言,童年壓力永遠不會真正「被遺忘」;它會被植入神經連接,成為未來情緒反應的模板。

在生命的前十年,大腦處於神經可塑性最活躍的階段——杏仁核、海馬體和前額葉皮質不斷形成新的連結。如果孩子在緊張、忽視、衝突或失去親人的環境中長大,大腦就會“過早成熟”,進入高度警覺的狀態,將生存置於安全感之上。

對孩子來說,壓力不僅會被記住,還會被神經系統編碼。成年人的焦慮往往是這些「舊反應」的迴響。

早期壓力如何影響大腦

神經影像學研究表明,經歷過早期逆境的成年人,其大腦通常會出現以下結構變化:

  • 杏仁核增大:對威脅更敏感,恐懼反應更快;
  • 前額葉皮質發育不全:對焦慮衝動的自上而下調節能力較弱;
  • 海馬體積減少:儲存「安全」情境記憶的能力下降。
圖示:童年壓力對大腦發展的影響
圖示:慢性早期壓力會導致杏仁核過度活躍、前額葉控制減弱和海馬體損傷-形成高度警覺的情緒模式。

這些變化並非僅僅是“心理陰影”,而是可見的神經重塑。換句話說,焦慮並非憑空產生──它是發育中的神經系統在壓力下習得的一種生存策略。

神經可塑性:焦慮可以改寫

神經可塑性也意味著希望。即使這些神經通路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形成”,大腦仍然可以透過刻意的練習和護理形成新的、更健康的迴路。

  • 規律的睡眠和運動有助於恢復皮質醇節律;
  • 正念和心理療法可以增強前額葉的調節能力;
  • 均衡的營養和情感支持能夠促進海馬體的再生。
重點總結:
早期壓力會重塑大腦結構和情緒反應;
- 杏仁核變得過度敏感,前額葉控制減弱,海馬穩定性下降;
神經可塑性意味著修復和重建總是可能的。


四、環境與日常作息:焦慮的“加速器”

基因決定了大腦的基線“敏感度”,
但真正加劇焦慮的是你每天的生活節奏。
當睡眠、飲食、荷爾蒙和壓力節律被打亂時,
大腦誤判了世界,彷彿危險從未離開過。

1)睡眠:大腦的「煞車系統」已解除

睡眠不足時,前額葉皮質(理性控制中心)會變得遲緩。
同時,杏仁核(警報系統)的放電更加強烈。
這意味著即使是微小的觸發因素也可能被貼上「危險」的標籤。
睡眠不足後,你的大腦就像失去了煞車,不停地踩油門。

2)血糖與飲食:讓身體認為“生存受到威脅”

要嘛不吃早餐,要嘛餐後血糖飆升後又迅速下降。
你的身體會釋放腎上腺素和皮質醇來「拯救能量」。
這些感覺反映了真正的焦慮——心跳加速、雙手顫抖、出汗。
隨著時間的推移,HPA 軸會習慣於“隨時待命”,難以平靜下來。

3)咖啡因和興奮劑:讓神經系統始終保持在線狀態

咖啡因會阻斷大腦的“疲勞信號”,並促進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
一兩杯咖啡或許有用,但日復一日地喝起來就像不斷地刺激交感神經一樣——
白天精神亢奮,夜晚輾轉難眠;
最終,大腦會失去「放手」的節奏。

4)節律與荷爾蒙:當「生理時鐘」失去方向

皮質醇水平應在早晨達到峰值,夜間下降。
但是,如果經常熬夜、輪班工作、時差反應或荷爾蒙變化(例如,經前期、產後),
皮質醇曲線被打亂-使你在晚上保持清醒。
這就是為什麼你會覺得「越累越難入睡」:
你的大腦從未收到明確的「可以安全入睡」的訊號。

作者:

路易絲·W·盧

路易絲·W·盧

註冊營養師(紐西蘭註冊號碼:82021301),營養科學博士,奧克蘭大學榮譽學者。路易絲將臨床研究與公共衛生結合,幫助人們吃得更好,活得更健康。

所有貼文網站

亞歷珊卓·V·戈德堡

亞歷珊卓·V·戈德堡

註冊營養師(紐西蘭註冊號:20-02273),營養學、藥物化學和護膚專家。 Alexandra運用科學的策略,幫助客戶在術後恢復、進食耐受性和體重管理方面實現健康目標。

所有貼文 網站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