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Anxiety to Anxiety Disorder: When the Brain Turns Fear into Habit
閱讀時間: 1'

從焦慮到焦慮症:當大腦將恐懼轉化為習慣

路易絲·W·盧

作者:

Louise W Lu,博士,公共衛生碩士,醫學檢驗學士

亞歷珊卓·V·戈德堡

撰寫/審閱

註冊營養師 Alexandra V Goldberg

還記得我們在上一篇文章「焦慮不僅存在於你的腦海中:當大腦忘記關閉警報時」中討論的內容嗎?
從本質上講,焦慮是大腦的“警報系統”,旨在保護你。但當這個系統忘記如何關閉時,身體就會陷入持續的「戰鬥或逃跑」狀態。

先前,在《焦慮不會說話——它隱藏在身體裡:需要注意的 10 個信號》一文中,我們探討了焦慮的最早跡象——心悸、出汗、腹脹、肌肉緊張、失眠……這些「小問題」實際上是身體為心理超負荷付出的代價。

但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發生,
焦慮不再是一種暫時的“感覺”,
並成為一種條件反射——大腦記得的習慣

在本文中,我們將更深入地探討這個問題:
焦慮症是如何在神經系統中逐漸「固定」下來的?
為什麼有些人會因為焦慮而搬家?
而其他人卻陷入了無盡的循環?

答案就在於大腦的「學習機制」——
當杏仁核、前額葉皮質和皮質醇反覆相互作用時,
焦慮會成為神經系統儲存的一種記憶

從焦慮到焦慮症:當大腦將恐懼轉化為習慣
圖示:焦慮並非隨機產生-它是大腦反覆「學習」相同反應的結果。

 


 

大腦的生存邏輯:為什麼焦慮是一種保護性反應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
很久很久以前,在古老的森林深處,
我們的一位人類祖先聽到灌木叢裡傳來沙沙聲。
還沒等他們看清那是什麼,大腦立刻按下了警報按鈕——
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緊繃,瞳孔放大。
也許只是風聲……但如果是掠食者,
那一秒鐘的反應可能決定生死。

焦慮的根源不是軟弱,而是生存智慧
這是大腦為我們設計的內建「預警系統」——
為了讓我們在危險真正到來之前做好準備。

這個系統的「指揮官」是大腦深處的一個微小結構——杏仁核
它就像一個警戒的守衛,不斷掃描危險跡象。
一旦它感知到可能有風險的情況,就會發出警報:
它向丘腦發出信號,協調身體的反應,同時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
隨後不久,身體會釋放皮質醇來維持警覺狀態。

幾秒鐘之內,人體的整個「防禦系統」就被啟動了——
心臟跳動加快,將血液迅速輸送到四肢,以便快速撤離;
呼吸加快,肺部充滿氧氣;
消化功能停止,因為現在「不是進食的時候」;
皮膚開始流汗,為身體降溫,防止過熱。

這一系列連鎖反應是身體的自動生存程序。
由杏仁核啟動,並透過交感神經系統和皮質醇執行。

杏仁核-交感神經系統-皮質醇存活反應圖
圖示:一旦杏仁核偵測到危險,它就會觸發交感神經系統和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使身體進入「戰鬥或逃跑」狀態。
這就是所謂的「戰鬥或逃跑反應」。
短期來看,它可以挽救你的生命;
但如果它長時間保持開啟狀態,
它會成為慢性焦慮的根源。

如今,我們的「危險」不再是野獸,而是會議、帳單、人際關係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然而,杏仁核卻無法區分這兩種情況。
它仍然忠實地發出警報,讓我們始終處於一種輕微的壓力狀態——
直到我們慢慢變成永不停歇的機器

這就是現代焦慮的弔詭:
你的大腦正在試圖保護你——
但這樣做卻會讓你一直處於準備狀態。

 


 

二、當恐懼成為一種「自動程序」:焦慮的神經模型

每一次焦慮都會進一步加強神經連結。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恐懼記憶」在大腦中不斷得到強化,從一種臨時的緊急應對機制轉變為一種自動化的神經程式

當焦慮不再是短暫的壓力,而是持續的狀態時,就好像大腦的「自動運行」按鈕被按下了。
杏仁核、下視丘和腎上腺之間形成一個閉合迴路,導致恐懼訊號在體內反覆循環——即使沒有真正的外在危險,也會讓你保持高度警覺。

從生理角度來看,這個環路就是HPA 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
當杏仁核發出「危險」訊號時,下視丘會發出訊號,促使腦下垂體活化腎上腺,釋放皮質醇正腎上腺素
他們保持高度警覺:心率加快、血糖升高、呼吸急促。
反覆活化後,皮質醇反過來會使杏仁核敏感化,形成自我強化的焦慮循環

焦慮神經迴路示意圖
圖示:杏仁核→下視丘→腎上腺→皮質醇→杏仁核-自動焦慮循環。

從神經化學角度來看,與普通(情境性)焦慮相比,焦慮症更常表現出三種失衡:

  • 皮質醇水平升高-使身體保持緊張和疲勞狀態;
  • 去甲腎上腺素過度活躍-加劇心悸、出汗、恐慌;
  • 血清素水平低-會降低情緒穩定性並影響睡眠品質。

與健康狀態相比,焦慮症患者的大腦活動模式有顯著差異:

地位 杏仁核活動 前額葉活動 生理模式
健康大腦 活化時間短,穩定速度快 有效抑制過度反應 壓力過後很快恢復平靜
焦慮症大腦 持續過度活躍,高度敏感 抑制控制能力下降 慢性心悸、肌肉緊張、失眠、消化不良

 


 

三、焦慮的形成機制與心理分類(DSM-5架構)

當焦慮從暫時的防衛反應演變為持續的身心狀態時,它就進入了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定義的焦慮症的範疇。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焦慮症是一組以過度恐懼、緊張或預期焦慮為特徵的疾病。
這些情緒反應與實際威脅不成比例,通常會持續六個月以上。
並導致明顯的身體症狀或社交功能障礙。

DSM-5將焦慮症分為多種亞型,每種亞型代表大腦和身體「陷入焦慮循環」的不同方式。以下是四種最常見的類型、其病因和典型案例:

① 廣泛性焦慮症(GAD)

症狀特徵:持續擔憂、無法停止過度思考、對日常瑣事過度緊張。患者常常「無緣無故」感到焦慮,醒來時感到不安。

常見症狀包括:胸悶、胃部不適、肌肉緊張和睡眠淺。心理上,患者會不斷預期“最壞的結果”,因此難以放鬆。

例如: L女士每天早上醒來都感到恐慌。儘管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但她的腦海中卻不斷浮現出「今天可能會發生不好的事情」或「客戶可能會生氣」之類的畫面。她知道這些擔憂是不理智的,但她的身體卻無法停止這種反應。

原因:長期皮質醇水平升高會降低前額葉皮質調節情緒的能力,同時杏仁核變得過度敏感,使大腦不斷「尋找」威脅。

GAD 是「無對象的焦慮」——大腦一直處於「如果出了什麼問題怎麼辦?」的模式中。

② 驚恐障礙

特徵:突發且強烈的恐懼,通常毫無預兆。經歷過一次之後,患者會對「再次發生這種情況」產生強烈的恐懼。

常見症狀包括:心跳加速、胸悶、出汗、頭暈、呼吸急促、瀕死感。許多患者因此而避免獨處或外出。

例如: W先生在超市結帳時突然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覺得自己快要暈倒或心臟病發作。醫院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但「死亡恐懼」讓他從此以後都避免去人多的地方。

原因:杏仁核和腦幹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活躍,將輕微的身體感覺(如心跳或呼吸困難)誤認為危及生命的危險。

恐慌發作是身體的「虛假警報」——沒有危險,但你會進入完全的逃避反應。

③ 社交焦慮症

特徵:害怕他人的評價、檢視或拒絕。在社交場合中,個體擔心「讓自己難堪」或「被拒絕」。

常見症狀包括:臉紅、手抖、出汗和聲音顫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導致社交迴避和孤立。

例如:學生X在課堂展示時,只要同學看向他,他就會臉紅、發抖、心跳加速。最終,他寧願逃課也不願公開演講。

原因:杏仁核對社交訊號過於敏感;再加上過度的自我意識和有限的社交經驗,大腦會將「被看見」誤認為是危險訊號。

社交焦慮不是害羞——而是大腦將「被看見」誤認為是「處於危險之中」。

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特徵:經歷重大創傷後,記憶會「停滯不前」。大腦無法區分“過去”和“現在”,一旦被觸發,恐懼場景就會生動地重現。

常見症狀:惡夢、突然驚醒、易怒、避免特定狀況,有時伴隨記憶混亂和情緒麻木。

例如: Z女士遭遇車禍後,每當聽到刺耳的煞車聲,她都會感到緊張,心跳加速。她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但卻無法控制恐懼,而且常常從惡夢中驚醒。

原因:杏仁核對創傷記憶仍然高度敏感,而海馬體萎縮阻止了這些記憶的正確“歸檔”,使大腦認為創傷仍在發生。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大腦「拒絕相信危險已經過去」——身體不斷防禦舊傷。

無論屬於哪種類型,焦慮症的根源都指向一個共同的機制:當大腦失去準確區分威脅和安全的能力時,恐懼就會被“錯誤存儲”,並變成一種習慣性反應。

 


 

四、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記得焦慮」

為什麼有些人能在幾天內從壓力中恢復過來,而有些人卻會陷入長期的焦慮和失眠?這並非意志力的問題——而是因為大腦的可塑性和生活節奏共同決定了你是否更容易「記住焦慮」。

遺傳學與神經敏感性

有些人天生杏仁核活動較強,神經傳導物質平衡較為脆弱。遺傳因素會影響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的調節方式。這種「高度敏感的神經系統」使他們能夠更快地察覺危險,但也使他們更難從焦慮中恢復過來。

環境與晝夜節律

睡眠不足、血糖波動、長期攝取咖啡因以及女性的荷爾蒙週期都會擾亂人體的皮質醇節律。當人體的晝夜節律被打亂時,大腦就難以分辨「安全」和「危險」。

皮質醇曲線比較(健康狀態 vs 慢性壓力狀態)
圖示:在健康個體中,皮質醇有節奏地波動;在長期處於壓力下的人中,皮質醇水平會持續升高或變得不規則。

早期經驗與神經可塑性

童年或青少年時期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例如批評、衝突或情感忽視——會改變神經可塑性。杏仁核會「訓練」成過度警覺的狀態,而海馬體則更難儲存「安全記憶」。結果,成年人的神經系統更容易陷入壓力反應的「困境」。

焦慮並非命中註定,而是生活本身塑造的反應模式。
了解焦慮的形成機制是「重塑大腦」的第一步。在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打破焦慮循環、重建內心平靜的科學方法。

 

作者:

路易絲·W·盧

路易絲·W·盧

註冊營養師(紐西蘭註冊號碼:82021301),營養科學博士,奧克蘭大學榮譽學者。路易絲將臨床研究與公共衛生結合,幫助人們吃得更好,活得更健康。

所有貼文網站

亞歷珊卓·V·戈德堡

亞歷珊卓·V·戈德堡

註冊營養師(紐西蘭註冊號:20-02273),營養學、藥物化學和護膚專家。 Alexandra運用科學的策略,幫助客戶在術後恢復、進食耐受性和體重管理方面實現健康目標。

所有貼文 網站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