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的一位讀者傳了這張照片給我👇
營養師,這款產品標著泛醇(Cocrysta™ QH) 。這不就是您一直推薦的「還原型輔酶Q10」嗎?配方看起來很像,而且便宜得多——能取代Kaneka的產品嗎?
最近我實際上被問過這個問題好幾次了。 😂
我的許多客戶在選擇 CoQ10 補充劑時感到困惑。 🤔
他們都說是泛醇,聽起來就像是“還原型輔酶Q10”,
但價格、效果和聲譽卻相差甚遠!
關鍵是:
「泛醇」只是還原型輔酶 Q10 的化學名稱——
但每種泛醇來源背後的原料技術可能完全不同。
可以這樣想:兩個瓶子可能都標有「100%橙汁」。
一種是用整個柳橙新鮮冷壓而成,另一種是用濃縮液製成的。
它們聽起來一樣,但味道、營養和吸收卻有天壤之別。
CoQ10 補充劑也是如此。
許多品牌聲稱使用“還原型輔酶Q10”,
但只有少數人真正掌握了維持分子穩定、活性和高吸收性的技術。
其中,最受營養學家信賴,並得到最大規模國際臨床研究支持的產品
是Kaneka Ubiquinol™ — 日本製造。
在本文中,我將從營養師的角度向您介紹
為什麼Kaneka Ubiquinol™被認為是 CoQ10 的“黃金標準”,
儘管兩者都被標記為“泛醇”,但它與Cocrysta™ QH有著根本的不同。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兩種 CoQ₁₀ 形式之間的差異,請查看我們之前的文章
“紐西蘭與澳洲泛醇對決:哪種輔酶 Q₁₀ 補充劑更勝一籌?”
例如,我們推薦兩種使用 Kaneka® 專利成分的 CoQ10 補充品: Health Life® Co-Enzyme Q10 Ubiquinol 100mg或VIKPRO SUPER CoQ10 UBIQUINOL 。
📊 讓我們從結論開始-誰才是真正的還原型輔酶 Q10 之王?
以下是一目了然的對比圖表,顯示了Kaneka Ubiquinol™和Cocrysta™ QH在關鍵維度上的真正差異:
👉 向左或向右滑動即可查看完整比較
| 比較參數 | Kaneka Ubiquinol™(日本) | Cocrysta™ QH(中國) | 贏家與理由 |
|---|---|---|---|
| 公司及起源 | 鐘化株式會社(成立於 1949 年,日本大阪) | 共晶健康產業(中國浙江嘉興) | 🏆 Kaneka-長期的生化專業知識和更強大的品質體系 |
| 原料來源 | ✅ 非基因改造酵母生物發酵,與人類相同 | ❌實驗室人工合成的共晶體(與菸鹼醯胺結合) | 🏆 Kaneka — 自然發酵,符合人體代謝途徑 |
| 分子形式(異構體) | ✅ 純100% 反式還原型 CoQ10 | ❌ 混合晶體(還原型 CoQ10 + 菸鹼醯胺),具有不可吸收的順式結構 | 🏆 Kaneka — 100% 轉化,更容易被受體辨識和利用 |
| 純度(活性部分) | ✅ ≥99.8%(醫藥級) | ❌ 活性成分約 80–90% | 🏆 Kaneka — 較低的非活性成分,較穩定的效力 |
| 晶形控制 | ✅ 製程控制穩定,多態性風險低 | ❌ 共晶必須在體內解離,實際晶體轉變未知 | 🏆 Kaneka — 可控制多態性,批次間高度一致性 |
| 氧化穩定性策略 | ✅ 原料和配方層面的雙重抗氧化保護,已在成品中得到驗證 | 使用「共晶」來增強粉末穩定性,但體內解離後的穩定性尚不清楚 | 🏆 Kaneka — 在真實人體應用條件下驗證了穩定性 |
| 溶解/遞送技術 | ✅ 成熟的油性輸送系統(軟膠囊/脂質基質) | ❌ 主要關注粉末穩定性,有限的脂溶性遞送重點 | 🏆 Kaneka — 更適合脂質環境,有效進入乳糜微粒 |
| 人體吸收率 | ✅ 臨床研究表明,比傳統 CoQ10 高出約4 倍 朗斯喬恩 2008 |
❌ 沒有人體吸收數據(只有體外溶解度) MDPI 2023 |
🏆 Kaneka — 經過驗證的人體血漿吸收和對比試驗 |
| 生物利用度(細胞攝取) | ✅ 直接進入血液→還原形式的粒線體 | ❌吸收前需共晶解離,效率不確定 | 🏆 Kaneka — 路徑更短,轉換更少,效率更高 |
| 臨床應用 | ✅ 在心血管、疲勞、運動恢復和男性生育領域得到驗證 |
❌ 沒有發表人體臨床數據 | 🏆 Kaneka-更廣泛、更經過驗證的臨床終點 |
| 國際安全認證 | ✅ FDA GRAS / EFSA / TGA / 日本 MHLW | ❌ 未發現 FDA/EFSA/TGA/HC 核准 | 🏆 Kaneka — 獲得多個監管機構認可,長期使用更安全 |
| 品質可追溯性和一致性 | ✅ 完全可追溯的原料批次,長期供應給製藥公司和全球品牌 | ❌ 公開揭露有限,全球供應記錄很少 | 🏆 Kaneka — 成熟的供應鏈,跨批次效能穩定 |
| 專利與合規 | ✅ 擁有還原型CoQ10穩定技術的關鍵專利 | ❌ 2023 年被 Kaneka 起訴侵害專利(美國) 美通社 2023 |
🏆 Kaneka — 原始專利持有者,合規性保證 |
| 整體成本效益(「可用毫克值」) | ✅ 每劑生物活性輔酶Q10的比例較高 | ❌標示含量較高但活性成分較低/吸收效率較低 | 🏆 Kaneka — 每毫克更「真實」的有效劑量 |
簡而言之:
從其製作方法(發酵與共結晶)來看,
與其實際狀態(純全反式分子 vs. 複雜晶格)
您的身體是否可以利用它(4倍吸收,人體試驗),
以及是否安全合規(多國認證、專利保護),
Kaneka Ubiquinol™ 在各方面均佔據主導地位。
如果你想要真正的、生物可利用的能量營養,你的身體可以真正利用,
選擇很明確: Kaneka Ubiquinol™ 🏆 。
接下來,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這些差異背後的科學原理…
1:從源頭看-Kaneka 與 Cocrysta™
🧬 Kaneka:源自於自然發酵的先驅
鐘化株式會社於 1949 年在日本大阪成立,擁有 70 多年的生物技術和製藥專業知識。
是全球首家利用天然酵母發酵成功生產輔酶Q10的公司,
並已成為全球臨床研究最多的泛醇(CoQ10 的還原形式)的領導供應商。
Kaneka 的生產理念以複製人體自身的能量產生過程為中心,
確保營養物質更容易被辨識和吸收。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醫生和營養師指定使用Kaneka Ubiquinol™
推薦還原型 CoQ10 時。
⚗️ Cocrysta™:來自中國嘉興的實驗室創新
Cocrysta™ QH源自中國浙江省嘉興市,由安泰普羅生物科技及其子公司開發
科晶健康產業(浙江)有限公司。
該公司以其在共晶工程領域的工作而聞名,
將還原型輔酶Q10與菸鹼醯胺(維生素B3)結合形成穩定的晶體結構,
提高粉末在儲存和加工過程中的穩定性。
這種方法具有創新性,儘管它仍然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學應用領域。
⚖️ Kaneka 與 Cocrysta™ 之間的專利糾紛
兩家公司不同的技術路線甚至引發了專利糾紛。
2023年10月, Kaneka向紐約美國聯邦法院提起訴訟,
指控科晶科技有限公司及其關聯公司侵權
美國專利號 7,829,080 ,涵蓋生產還原型 CoQ10 的穩定製程。
( C&EN 報告,2023 年)
Cocrystal 隨後發表聲明,宣布有意質疑該專利的有效性,
聲稱該訴訟不會影響其國際業務。
(資料來源: 馬來西亞儲備,2025 年)
第一輪🧬公司與技術背景
得獎者:鐘化泛醇™🏆
原因:品牌信譽強、技術成熟、臨床及專利基礎廣。
2:分子結構與純度-決定吸收的隱形差異
🧬 Kaneka:100% 天然相同的「全反式」分子
Kaneka Ubiquinol™採用與人體相同的全反式結構-輔酶 Q10 最穩定、生物利用度最高的分子形式。
達到醫藥級純度≥99.8% ,
允許分子直接進入粒線體而無需轉化以支持細胞能量產生。
💡 想像一下,這就像擁有一把完美契合你身體能量鎖的「原始鑰匙」。
下圖有助於直觀地了解兩者之間的結構差異👇
⚗️ Cocrysta™:紙上談兵,實則不然
Cocrysta™ QH應用「共晶工程」的概念,
還原型 CoQ10 和菸鹼醯胺(維生素 B3)之間形成結晶複合物。
雖然這提高了粉末的穩定性,但它產生了一種化合物分子
它必須先在體內分解,然後才能釋放可用的 Q10。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聰明的抗氧化劑想法,但從營養吸收的角度來看,
它為您的細胞增加了額外的「解包」步驟。
🔬 科學比較一覽
👉 向左或向右滑動即可查看完整比較
| 比較項目 | 鐘淵泛醇™ | Cocrysta™ QH |
|---|---|---|
| 🔹分子形式 | ✅ 單一泛醇分子(天然全反式) | ❌ 泛醇 + 菸鹼醯胺共晶體複合物 |
| 🔹純度 | ✅ ≥ 99.8% 醫藥級 | ❌ 活性Q10含量約80–90% |
| 🔹分子活性 | ✅直接參與細胞能量代謝 | ❌ 必須在體內分解才能釋放活性CoQ10 |
| 🔹 生物身份 | ✅ 與人類合成的 CoQ10 100% 相同 | ❌ 結構改變;辨識率不確定 |
第二輪:分子結構與純度
在分子層面上, Kaneka Ubiquinol™是一種天然的活性化合物,可以被細胞直接利用;
而Cocrysta™ QH 的功能更像是「複合版本」——更穩定,但代謝路徑更長。
得獎者:鐘化泛醇™🏆
原因:天然全反式結構、≥99.8% 純度、完整的分子活性和即時的生物利用度。
3: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你服用的量與身體實際利用的量
許多人認為,只要「服用 Q10」就能立即獲得能量。
但實際上,並非所有形式的還原型輔酶 Q10 都能被同等吸收。
吸收的關鍵在於能否穿過腸壁,進入血液,並被粒線體接收。
🧬 Kaneka:唯一經臨床驗證的高吸收率成分
Kaneka Ubiquinol™是目前唯一經過多項人體臨床研究支持的還原 CoQ10 成分。
在Langsjoen PH 等人 (2008) 的研究中,
連續四周每天補充100 毫克 Kaneka Ubiquinol™
導致血漿Q10水平平均增加4倍。
相較之下,即使是高劑量的氧化輔酶 Q10(泛醌)也只能使水平提高不到 30%。
💡 可以這樣想:
這就像油和水之間的區別——兩者都可以被消耗,但只有 Kaneka 才能真正融入你的細胞。
⚗️ Cocrysta™:實驗室穩定,尚未在體內得到證實
Cocrysta™ QH在研究中表現出更高的粉末穩定性,
但僅限於體外(試管)實驗—
未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研究顯示它能提高血漿 Q10 水平,
目前還沒有關於人體吸收或代謝的已發表研究。
換句話說,它可能在實驗室環境中表現良好,
但在現實生活中,它就像「一頓包裝精美卻永遠吃不完的飯」。
📊 比較: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
👉 向左或向右滑動即可查看完整比較
| 比較項目 | 鐘淵泛醇™ | Cocrysta™ QH |
|---|---|---|
| 🧫吸收驗證 | ✅ 多次人體臨床試驗(血漿濃度↑4倍) | ❌ 沒有人體數據,只有體外溶離度測試 |
| ⚡生物利用度 | ✅ 直接經由腸道吸收並被粒線體利用 | ❌必須先分解共晶結構才能釋放活性化合物 |
| 📈 等離子加速 | ✅ 比標準 Q10 快 2-4 倍 | ❌ 未知 |
| 🧍♀️臨床應用 | ✅ 研究心臟病、疲勞和運動恢復 | ❌ 尚未公佈人體試驗結果 |
第三輪: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
Kaneka Ubiquinol™是少數能夠被人體有效吸收和主動利用的營養素之一。
經臨床驗證,其吸收率比傳統Q10高出數倍。
相比之下, Cocrysta™仍處於實驗階段—
「穩定性」尚未轉化為真正的生物利用度。
得獎者:鐘化泛醇™🏆
原因:經臨床證明,吸收量可增加 4 倍以上,並有真實血漿數據和代謝證據支持。
4:安全性和臨床驗證-信任的科學基礎
在營養補充品領域,信任不是靠廣告建立的,而是靠數據。真正可靠的成分必須經得起法規、研究和時間的考驗。
🧬 Kaneka:唯一獲得全球醫療系統信賴的還原型輔酶Q10
Kaneka Ubiquinol™是目前唯一獲得全球多個權威機構安全認證的還原型CoQ10成分,在臨床營養學和藥理學研究中已使用十多年。
- ✅ 美國 — FDA GRAS (一般認為安全)
- ✅ 歐盟 — EFSA (批准用於食品和補充劑)
- ✅ 澳洲 — TGA (註冊醫藥級成分)
- ✅ 日本 —厚生勞動省(認證功能性營養素)
迄今為止,Kaneka 已發表50 多項臨床和動物研究,涵蓋心血管健康、能量代謝、運動恢復、男性生育能力和抗疲勞等許多領域。這不僅是一種營養補充劑,更是經臨床認可的功能性化合物,可用於醫療處方和研究。
📊 以下是幾項關於泛醇的代表性臨床研究:
📎 Holmberg MJ 等人,2021 年:心臟驟停後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泛醇顯著提高血漿 CoQ10 水平,並表現出良好的代謝安全性。
📎 Donnino MW 等人,2015 年:感染性休克 RCT — 泛醇改善了與粒線體功能相關的生物標記並增強了抗氧化能力。
📎 Kawashima C 等人,2020 年:心臟衰竭患者的隨機交叉試驗-400 毫克/天,持續 3 個月,改善週邊內皮功能 (EndoPAT)。
📎 Pierce JD 等人,2018 年: HFpEF 研究方案-12 週泛醇±D-核糖幹預旨在減輕症狀負擔並改善心臟功能。
📎 Mitsui J 等人,2023 年:多系統萎縮的 II 期多中心、雙盲臨床試驗-高劑量泛醇(1500 毫克/天)顯著提高血漿和腦脊髓液中的 CoQ10 水平。
📎 Stough C 等人,2019 年:針對健康老年人的 90 天 RCT 研究方案—旨在評估泛醇對認知能力和神經能量代謝的潛在影響。
📎 Sarmiento A 等人,2017 年:健康成人隨機試驗-短期補充泛醇可減少氧化壓力並改善劇烈運動後的肌肉恢復。
📎 Safarinejad MR 等人,2012 年:不孕男性的 RCT — 補充泛醇 3-6 個月後,精子濃度提高了 53%,活力提高了 25%。
⚗️ Cocrysta™:仍處於實驗室階段
Cocrysta™ QH尚未公開任何人體臨床試驗或國際安全認證(FDA、EFSA 或 TGA)。其研究仍著重於體外溶解度實驗,著重於粉末穩定性,而非實際吸收或生理效應。
第四輪安全性與臨床驗證
Kaneka Ubiquinol™至今仍是唯一獲得多個國際監管機構認可並擁有大量臨床數據支持的還原型輔酶 Q10 成分。從安全性到科學驗證,它經受住了時間和嚴格審查的考驗。
得獎者:鐘化泛醇™🏆
原因:已獲得 FDA、EFSA 和 TGA 的全面認證,並有超過 50 項已發表的研究證實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相比之下,Cocrysta™ 缺乏人體數據,仍處於早期實驗室探索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