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th About Acidic vs. Alkaline Body: Science vs. Myth
閱讀時間: 1'

酸性體質與鹼性體質的真相:科學與神話

路易絲·W·盧

作者

Louise W Lu,博士,公共衛生碩士,BMLS

亞歷珊卓·V·戈德堡

撰寫/審閱人

Alexandra V Goldberg,註冊營養師

在健康圈,「酸鹼性體質」這個說法幾乎家喻戶曉。有人聲稱,一旦身體呈“酸性”,就會導致疲勞、疾病,甚至癌症;而保持“鹼性”則據稱可以遠離所有疾病。

這就是為什麼市場上充斥著所謂的“鹼性水”、“鹼性食物圖表”和“酸性排毒療法”,暗示只需調整飲食就可以讓你的身體進入更健康的“鹼性狀態”。

“酸性體質導致所有疾病,而鹼性體質確保健康。”

— 網路上常見的健康口號

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問題是:醫學上真的存在「酸性體質」或「鹼性體質」嗎?吃肉或喝咖啡真的會導致身體變成“酸性體質”,而吃水果蔬菜真的會導致身體變成“鹼性體質”嗎?

科學的答案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人體的酸鹼平衡是一個高度精確的自動調節系統。無論你吃什麼,血液pH值幾乎都不會改變。所謂的「酸鹼體質」這個概念在科學上站不住腳。

酸鹼性體概念圖
點擊放大

專業醫學平台早已駁斥了這個說法。例如, 《哈佛健康》指出,即使鹼性水稍微改變了血液pH值,腎臟也會迅速進行矯正,使其保持在正常範圍內。

《今日醫學新聞》也強調,飲食無法改變血液的酸鹼度,「酸性體質導致所有疾病」的觀點完全是誤導。

酸鹼性體圖放大

換句話說,科學早已明晰: 「酸鹼性體質」是個迷思。真正影響你健康的,並非身體是“酸性還是鹼性”,而是你的整體飲食習慣。


流行說法 | “酸性體質”與“鹼性體質”

🌑 人們如何看待“酸性體質”

許多健康文章都將酸性體質描述為許多慢性疾病的根源。 🤔 以下是最常見的說法:

  • 據說,酸性體質的人容易感到疲倦、免疫力低下、容易關節炎、心臟病、骨質疏鬆症,甚至癌症。
  • 最流行的說法是: 「癌細胞在酸性環境中茁壯成長,但在鹼性環境中無法生存。」因此,要預防癌症,必須「變成鹼性」。
  • 紅肉、海鮮、起司、米、糖、咖啡、酒精和加工食品通常被標記為「酸性食品」。
  • 有些人建議使用尿液 pH 試紙,認為「酸性尿液」意味著「你的身體是酸性的」。
  • 其他常見說法包括: 「酸性物質從骨骼中奪走鈣質→骨質疏鬆症」、「酸性物質使血液缺氧→細胞出現問題」。
  • 基於這些想法,市面上出現了許多產品,例如「酸性排毒療法」、「鹼化粉」和「小蘇打片」。

🌕 人們如何看待“鹼性體質”

另一方面,鹼性體質通常被宣傳為“理想狀態”。常見的說法包括:

  • 據稱,鹼性體質的人血液乾淨,氧氣更多,不易生病,壽命更長。
  • 有人說鹼性體質有助於預防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甚至可以保持情緒更穩定。
  • 蔬菜(尤其是綠葉蔬菜)、水果、豆類、堅果、馬鈴薯和海藻經常被列為「鹼性食物」。
  • 典型的建議:多喝“鹼性水”,多吃“鹼性食物”,避免“酸性食物”。
  • 許多產品都以這樣的旗號行銷,例如「鹼性水壺」、「鹼性粉末」和「鹼性補充劑」。
  • 最常見的口號是: “要健康,先鹼性化。”

聽起來很有說服力,不是嗎?但這些說法真的成立嗎? 🤔 下一部分,我們來一探究竟。


醫學視角 | 血液pH值恆定:人體的“三重保護”

很多人擔心:吃肉或喝咖啡會讓身體「更酸」嗎?還是吃大量的水果蔬菜會讓身體「更鹼性」?事實是:你的血液pH值被牢牢鎖定在7.35-7.45之間。即使你剛吃了一大塊牛排,你的血液也不會突然改變。為什麼?因為你的身體已經有了三重保護系統,就像三把安全鎖,可以控制酸鹼平衡。

① 第一道防線:緩衝系統(待命的「迷你滅火器」)

這是人體的第一個反應系統。只要酸鹼值稍微升高,緩衝系統就會立即介入──就像家裡的迷你滅火器一樣,瞬間撲滅火花。反應速度超快,只要幾秒鐘就能見效。

  • 碳酸氫鹽:血液中的主要平衡劑。如果血液中酸過多,它會中和;如果血液中鹼過多,它會進行調節。
  • 血紅蛋白:以攜帶氧氣而聞名,但它也會在途中吸收多餘的酸並將其轉移到肺部。
  • 蛋白質和磷酸鹽:散佈在各處的小幫手,捕捉細微的變化並使事物平穩下來。

由於這種保護,喝一杯咖啡不會突然讓你的血液「變酸」——系統已經處理了微小的波動。

② 第二道防線:肺(幾分鐘內就變成「排氣扇」)

如果變化更大,迷你滅火器就不夠了——所以肺部會像排氣扇一樣介入。它的作用很簡單:透過控制二氧化碳來調節血液的pH值

  • 當血液變得略帶酸性時,您的呼吸會自動加快,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酸性),使 pH 值在幾分鐘內恢復正常。
  • 當血液變成弱鹼性時,您的呼吸會減慢,保留更多的二氧化碳,這有助於恢復平衡。

這就是為什麼在運動時你的呼吸會變得更加困難,而當你緊張時你的呼吸會加快——這不僅僅是氧氣,你的身體也在「排出酸性物質」。

③ 第三道防線:腎臟(長期的「管家」)

如果說緩衝系統是滅火器,肺部是排氣扇,那麼腎臟就是“管家”,負責長期的“記帳”。它不是幾分鐘就能起效的,而是幾小時甚至幾天,而且作用最持久。

  • 腎臟會重新吸收身體所需的碳酸氫鹽(鹼性),因此不會被浪費。
  • 它們透過尿液排出多餘的酸——透過將氫離子與氨結合並將其排出。
  • 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吃很多肉,你的尿液可能會更酸;如果你吃很多水果蔬菜,你的尿液可能會更鹼性。但請記住:尿液會變化,血液不會

這就是為什麼用尿液pH值來判斷「身體酸性」會產生誤導。

總之:
人體有三層保護機制——緩衝系統(幾秒鐘)、肺(幾分鐘)和腎臟(長期),就像三重保險一樣,將血液pH值鎖定在適當的水平。正因如此,在真正的醫學中,並不存在「酸性體質」或「鹼性體質」之說。但關鍵問題是:如果食物不會改變血液pH值,為什麼這麼多人覺得「鹼性飲食」有效? 🤔


真相調查|這些「酸鹼平衡體質」說法是真的嗎?

在第一部分,我們列出了關於「酸性體質」和「鹼性體質」最常見的說法。這些說法聽起來既嚇人又有說服力,但在醫學科學檢驗後,大多數都被證明是誤導性的,甚至是徹頭徹尾的錯誤。讓我們逐一揭穿它們。

❌“酸性體質的人容易疲勞,免疫力低下,容易患上多種疾病。”

事實是:人體血液的pH值必須保持在7.35-7.45之間,這是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僅0.1的變化就可能使人病情危急;0.3的變化則可能危及生命。 「緩慢變酸」根本不存在。它要么是正常現象,要么是醫療緊急情況(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呼吸衰竭)。疲勞、免疫力低下、關節炎、心臟病、骨質疏鬆症——這些都有明確的醫學原因,但它們都不是「酸性」造成的。

❌“癌細胞喜歡酸性環境,在鹼性環境中會死亡。”

這是最常見的說法,但它歪曲了事實。癌細胞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乳酸,使其周圍環境酸性增強。這是癌症的結果,而非原因。沒有科學證據顯示「食用鹼性食物」可以殺死癌細胞。美國癌症協會等知名機構已明確駁斥了這個謬論。

❌“紅肉、起司、咖啡、酒精和其他‘酸性食物’會使你的身體呈酸性。”

食物確實會改變尿液的pH值——肉類會使尿液酸性增強,而水果和蔬菜會使尿液鹼性增強。但這只是腎臟在發揮作用。你的血液pH值保持穩定。換句話說,你的尿液可能會發生變化,但血液不會。

❌“您可以使用尿液 pH 試紙測試身體酸度。”

尿液是人體的“廢物出口”,其pH值會根據飲食而變化。但血液pH值受到嚴格調控,與尿液讀數無關。用尿液來判斷你的「體型」就像聞垃圾桶的味道來判斷整棟房子的空氣品質一樣——毫無意義。

❌“酸性物質會奪走鈣質,使骨骼變脆;酸性物質會使血液缺氧。”

研究表明,高蛋白飲食不會削弱骨骼,實際上可能有助於鈣的吸收。 「酸性導致血液含氧量低」的說法毫無根據——血液含氧量取決於肺功能和血紅蛋白,而非「酸性體質」。

❌“排毒治療、鹼性粉末或小蘇打可以修復酸性。”

這些產品雖然賣相吸引人,但並沒有證據顯示它們能夠改變你的「體酸度」。過度使用甚至會損害你的胃或腎臟。保持健康的真正可靠方法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充足睡眠。

❌“鹼性體質的人血液乾淨,氧氣更多,疾病更少,壽命更長。”

這聽起來很有吸引力,但醫學上並沒有「鹼性體質」這個類別。健康取決於生活方式和醫療保健,而不是你的血液是否「鹼性」。

❌“鹼性飲食可以預防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甚至可以穩定情緒。”

水果和蔬菜確實有益健康,但這是因為它們富含維生素、鉀、鎂和膳食纖維,而不是因為它們「能讓你體質呈鹼性」。 「鹼性補充劑」或「鹼性水壺」之類的產品只是行銷手段。

❌“要想健康,首先要讓你的身體呈鹼性。”

這是一句經典的行銷口號。健康並非源自於“調節酸鹼度”,而是源自於良好的習慣,例如健康飲食、運動和充足睡眠。將所有疾病歸咎於「酸鹼度」不僅過於簡單,而且完全錯誤。

總之:
「酸鹼體質」理論過度簡化了複雜的健康問題。它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但卻缺乏科學根據你的血液pH值不會隨著食物而改變,也不存在所謂的「酸性」或「鹼性」體質。那麼,為什麼人們仍然覺得「鹼性飲食」有幫助呢? 🤔 答案很簡單:轉向「鹼性飲食」通常意味著多吃水果蔬菜,同時減少加工食品、糖和酒精的攝取。這些改變確實能改善體重、能量和健康指標——但真正有效的是飲食品質的提高,而不是血液pH值的變化。

作者:

路易絲·W·盧

路易絲·W·盧

註冊營養師(紐西蘭註冊號碼:82021301),營養科學博士,奧克蘭大學榮譽院士。 Louise 將臨床研究與公共衛生結合,幫助人們飲食更健康,生活更充實。

所有貼文網站

亞歷珊卓·V·戈德堡

亞歷珊卓·V·戈德堡

註冊營養師(紐西蘭註冊號碼:20-02273),營養學、藥物化學和皮膚護理專家。 Alexandra 運用科學支持的策略,幫助客戶在術後恢復、進食耐受性和體重管理方面實現健康目標。

所有貼文 網站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