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idden Reason Some Brains Can’t Let Go of Anxiety
学习时间: 1'

为什么你更容易焦虑?答案藏在基因、童年和大脑的记忆里

Louise W Lu

作者

Louise W Lu,博士、公共卫生硕士、医学实验学士

Alexandra V Goldberg

作者/审阅

Alexandra V Goldberg, 注册营养师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一步步认识了焦虑的生理根源: 从 《焦虑不说话,只会“躲进身体”》 里那些身体信号, 到 《焦虑不是心理问题:当大脑忘记关掉警报的那一刻》, 再到 《从焦虑到焦虑障碍:当大脑把恐惧变成习惯》

我们已经知道,焦虑不是心理脆弱,而是大脑的防御机制被“卡住”。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有些人能很快平静下来,而有些人却反复陷入焦虑? 这一篇,我们将走进更深的层面: 遗传、睡眠、血糖、激素与早年压力,如何让大脑更容易“记住焦虑”。

了解这些,不是为了贴标签,
而是为了更温柔地理解自己: 焦虑并非你的错,
而是身体和大脑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 当我们懂得它的来路, 才能真正学会——如何让它平息。

 


 

Ⅰ. 进化视角:焦虑为何被保留

想象几万年前的原始人类—— 夜晚的草丛里传来一点动静, 有人无动于衷继续睡, 也有人心跳加快、立刻警觉。 在那样的环境下,谁更容易活下来? 答案显而易见:反应快、容易紧张的人。

科学家称这种机制为进化适应性焦虑(Adaptive Anxiety)。 在充满威胁的史前环境中, 杏仁核更敏感的人能更早发现风险, 他们的基因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这意味着,今天我们体内的“焦虑神经系统”, 实际上是数百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

问题在于——现代社会的“危险”已经变了。
过去的威胁是猛兽、饥荒与寒冷; 如今的“威胁”却是无形的: 一封没回的邮件、一场关键会议、 一段关系的疏远、账单的堆积, 甚至是家人的离世或生活的不确定感。 这些事件不会伤身,却会被大脑当作同样的“危险信号”。

于是,那套原本用来救命的系统, 仍会在失控、失联、失去的瞬间自动启动。 大脑的警报器分不清“猛兽”和“失落”, 它只知道——你可能会受伤,于是全力以赴地保护你。

进化视角下的焦虑机制示意图
图示:远古环境中的“高警觉”曾是生存优势,如今却在现代社会中演变为焦虑易感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焦虑并非错误的情绪, 而是进化与环境错位的产物。 理解这一点,意味着你可以带着理解而非恐惧去面对它。

 


 

Ⅱ. 遗传与大脑结构:焦虑的“先天密码”

科学研究发现, 有些人天生就拥有更“警觉”的神经系统—— 这并非性格问题,而是基因与大脑结构的组合结果。

在双胞胎研究中,科学家发现, 焦虑障碍的遗传相关性约为30%~40%。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焦虑倾向, 有1/3以上可能是天生的。

最常被提及的基因之一,是5-HTTLPR(血清素转运基因)。 拥有“短等位基因”的人,大脑中血清素回收效率较低, 在面对压力时,杏仁核反应会更强。 这意味着他们的情绪警报阈值更低—— 外界稍有波动,就容易触发焦虑反应。

除了基因,大脑结构的差异也发挥重要作用:

  • 杏仁核体积较大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到恐惧与不安;
  • 前额叶皮层较薄的人,情绪调控能力可能较弱;
  • 海马体活性低时,大脑更难区分“真实威胁”和“想象威胁”。

因此,有些人更容易“记住焦虑”, 并不是他们不够坚强, 而是大脑在生理层面上, 天生对压力的信号更敏感、反应更迅速。

大脑结构与焦虑易感性示意图
图示:杏仁核、前额叶皮层与海马体在焦虑易感性中的作用。

 


 

Ⅲ. 早年压力与神经可塑性:焦虑的“记忆痕迹”

遗传让一些人天生更敏感, 但早期经历决定了这种敏感是被安抚,还是被放大。 对大脑来说,童年的压力并不会“被忘记”, 它会被写进神经连接,成为未来情绪反应的模板。

在生命的头十几年,大脑正处于神经可塑性最活跃的阶段—— 杏仁核、海马体与前额叶皮层不断建立新的连接。 如果孩子在这期间长期处于紧张、忽视、冲突或丧亲等环境中, 大脑会“提前成熟”出一种高警觉回路, 把“活下去”放在首位,而非“感受安全”。

对孩子来说,压力不是记忆, 而是被神经系统编码的反应模式。 成年后的焦虑,常常是那套“旧反应”的回声。

早年压力对大脑结构的影响

多项影像学研究显示,经历过早期逆境的成年人, 在大脑结构上往往出现以下特征:

  • 杏仁核体积增大: 对威胁线索更敏感,反应更快;
  • 前额叶皮层发育受限: 难以有效抑制焦虑冲动;
  • 海马体体积缩小: 记忆中“安全”的部分被削弱。
童年压力对大脑发育影响示意图
图示:长期压力会让杏仁核过度活跃、前额叶抑制力下降、海马体受损——形成高警觉的情绪模式。

这些变化并不是“心理阴影”,而是可见的神经重塑。 换句话说,焦虑并非凭空出现—— 它是早年神经系统在压力环境下学会的一种生存策略。

神经可塑性:焦虑也能被“重写”

可塑性同时意味着希望。 即使那些回路在童年被“错误地”强化, 通过后天的练习、疗愈与生活干预,大脑依然可以建立新的通路。

  • 规律睡眠与运动 能恢复皮质醇节律;
  • 正念冥想与心理疗法 能增强前额叶的调控力;
  • 均衡营养与情绪支持 能促进海马体神经再生。

 


 

IV. 环境与生活节律:焦虑的“加速器”

基因和人生早期的经历可能决定了一个人大脑的“敏感度”, 但真正让焦虑加速的,是你的生活节奏。 当作息、饮食、激素与压力节律被打乱, 大脑就会误以为——危险从未远离。

1) 睡眠:大脑的“刹车系统”被拔掉

当你睡眠不足时,前额叶(理智中枢)会变得迟钝, 而杏仁核(警报系统)却更加活跃。 这意味着——只要一点小事,大脑就可能判断为“危险”。 一晚没睡好,大脑就像少了刹车,只剩油门。

2) 血糖与饮食:让身体以为“生存受威胁”

当你跳过早餐或餐后血糖急升又骤降时, 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与皮质醇来“抢救能量”。 这与真正的焦虑反应一模一样——心跳加快、手抖、出汗。 长此以往,HPA轴会被训练成“随时待命”,难以平复。

3) 咖啡因与刺激物:让神经系统永远在线

咖啡因会阻断大脑的“疲倦信号”,并刺激去甲肾上腺素分泌。 一两杯能提神,但若日复一日,就像给交感神经持续充电—— 白天兴奋,晚上睡不着; 久而久之,大脑失去了“放松”的节奏。

4) 节律与激素:当“生物钟”失去方向

人体的皮质醇应该清晨高、夜晚低。 但若经常熬夜、轮班、时差或激素波动(如经前、产后), 皮质醇曲线会被打乱——晚上仍处于警觉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你“越累越睡不着”, 因为大脑根本没收到“安全入睡”的信号。

 

作者介绍:

Louise W Lu

Louise W Lu

新西兰注册营养师(注册号:82021301),营养科学博士,奥克兰大学荣誉讲师。Louise 将临床研究与公共健康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帮助更多人吃得更科学、活得更健康。

所有文章 •  官方网站

Alexandra V Goldberg

Alexandra V Goldberg

新西兰注册营养师(注册号:20-02273),专注营养、药物化学与护肤。Alexandra 擅长术后恢复、肠道耐受调整与体重管理,帮助客户以科学方法实现健康目标。

所有文章 •  官方网站

留下你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