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Cholesterol, High Homocysteine — Still a Heart Attack Risk
学习时间: 1'

“同型半胱氨酸”才是更被忽视的心梗风险因子~别只盯着胆固醇!

Louise W Lu

作者

Louise W Lu,博士、公共卫生硕士、医学实验学士

Alexandra V Goldberg

作者/审阅

Alexandra V Goldberg, 注册营养师

赵晗,云南著名餐饮品牌「云海肴」的创始人,在 2025年9月 突发心梗去世,年仅40岁。据公开信息显示,他并无重大疾病,生活节奏看似规律,却在凌晨猝然离世。 联合早报报道

这样的悲剧,近年来在新西兰也屡见不鲜:

2021年,Maggie 的故事被新西兰心脏基金会公开分享。她是一位坚持锻炼、体态匀称的中年女性,体检报告中胆固醇和血压都属正常,却在一次登山过程中突发心梗,被紧急送医抢救。 查看原文

2020年,Soane,一位39岁、活跃于社区体育与青年服务的男性,在一个清晨倒在了家门口。急救后被确诊为严重心肌梗死——他的健康记录中,没有“三高”任何一项。 查看原文

他们的共同点是:在大多数体检指标中都被视为“健康”,但心脏病依然毫不留情地找上门来。

很多人至今还认为,只有血脂高、胆固醇高才会导致心梗。

但现实是:
即使这些指标完全正常,
你体内的另一个“沉默杀手” ——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如果超标,
也足以让血管变脆、斑块脱落、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心梗甚至猝死。

那么,同型半胱氨酸到底是什么?
它为什么这么危险?
又该如何判断、如何调理?
本文将带你一次读懂这个被主流忽略的重要风险因子。

 


 

 


 

Q1:同型半胱氨酸是什么?它是“毒素”吗?

Homocysteine Metabolism Diagram
点击放大

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听到“同型半胱氨酸”这个名字。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是我们身体代谢蛋白质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含硫氨基酸,就是一种身体代谢的过渡物质。

当我们摄入肉类、蛋、奶之后,身体会先把这些食物中的一种叫“蛋氨酸”(Methionine)的氨基酸转化为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但同型半胱氨酸不会一直停留在体内,它需要被进一步代谢、分解为身体可以利用的物质。

代谢同型半胱氨酸的过程非常依赖三种关键的维生素:
维生素B6、维生素B12 和叶酸
它们就像“交通指挥员”,帮助同型半胱氨酸顺利转化为其他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例如肌酸(支持肌肉和能量)、谷胱甘肽(抗氧化)、半胱氨酸(构成胶原蛋白和皮肤的重要物质)等。

在健康状态下,同型半胱氨酸只是短暂停留在血液中,含量一般低于10微摩尔/升(μmol/L)

但如果上述营养素缺乏,或身体代谢效率变差(例如肝功能下降、肾功能负担大、MTHFR基因突变等),就会出现“清除不及时”的问题。

结果就是:同型半胱氨酸在血液中浓度升高,引发一系列健康风险。

完整图片

 


 

Q2:为什么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对身体有害?

Heart Health Diagram
点击放大

高浓度同型半胱氨酸(白色小球) 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让血管变得不再光滑、有弹性,容易“起毛边”。这就像水管内壁变粗糙,更容易让杂质堆积、血流不畅。

高浓度同型半胱氨酸(白色小球)还会促进氧化反应,让低密度胆固醇(LDL)更容易被“氧化”,变成对血管更具攻击性的 oxLDL,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黄色沉积物)。

它也会诱发局部炎症,使免疫细胞大量聚集,加重血管壁的损伤。

更严重的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还会让血液变得更容易“粘稠”,更容易形成微小血栓,堵塞冠状动脉或脑血管,最终诱发心梗或中风。

最大的问题是:
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没有明显症状,不会头晕、不会胸闷,也不影响日常生活,
但它对血管的伤害却是悄悄进行的,直到某一天突然“爆雷”。

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称为 “沉默的血管杀手”

尤其在血脂不高、血压正常、甚至体型偏瘦的人群中,更容易忽视这个风险。

完整图片

 


 

Q3:如果我的血脂、胆固醇都正常,还需要担心同型半胱氨酸吗?

这是很多人体检后常有的疑问:我的 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 都在正常范围,甚至还有点偏低,那是不是就说明血管很健康、不容易堵塞?

其实不然。

如果把心血管比作一条河流,胆固醇就像河里的“泥沙”,而同型半胱氨酸更像是“水流中的腐蚀剂”

就算泥沙不多,如果河道本身破损、粗糙、有裂口,仍然很容易引发沉积和堵塞。这正是同型半胱氨酸在血管里可能扮演的角色。

大量研究已证实:
即使在胆固醇正常的人群中,同型半胱氨酸偏高依然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心梗、中风的风险

特别是在亚洲人群中,研究发现某些遗传因素(如 MTHFR 基因突变)更容易导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使我们在“血脂正常”的假象下,依然隐藏着心脑血管的高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有不少“40岁以下心梗”的案例,体型正常、血脂正常、没有糖尿病,但都忽略了同型半胱氨酸这个沉默指标。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或有家族心血管病史者,应主动检测一次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其理想值应控制在 10μmol/L 以下

 


 

Q4:我怎么知道同型半胱氨酸有没有偏高?

可以进行血液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或“tHcy”

部分基础体检套餐并不包含该项指标,建议主动添加;空腹抽血即可。

理想参考值也会因年龄、性别而有所不同,可参考以下细化参考:

儿童:
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一般较低,正常范围约为 3–10 μmol/L

成人(男性和女性):
一般参考范围为 5–15 μmol/L
一般建议控制在 10 μmol/L 以下,尤其是有心血管家族史者。
10–15 μmol/L 属于临界偏高;
若 >15 μmol/L,建议尽快进行干预。

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代谢能力下降,
一些研究发现老年人群的范围可上升至 5–20 μmol/L
但仍应警惕 >15 μmol/L 的临床高值。

如果你的检测值超过了 10 μmol/L,建议和营养师、医生一起分析可能的原因,排查维生素B6、B12、叶酸的缺乏,或基因代谢相关的问题,并尽早开始调理。

 


 

Q5:如果真的高了,要吃药还是补营养?

目前临床指南中,轻中度升高的同型半胱氨酸(10–20 μmol/L),通常建议以营养干预为首选,而不是立刻吃药。

因为大多数人群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原因,
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营养摄入不足或代谢效率下降。
最常见的缺乏项是:维生素B6、B12、叶酸

因此,科学的做法是:

  • 先通过饮食或保健品补充 活性型维生素B群,尤其是以下三种:
  • 叶酸(Methyl-Folate):400–800 μg/天,部分人群可适当提高至 1000 μg
  • 维生素B12(Methylcobalamin):500–1000 μg/天
  • 维生素B6(P5P形式):20–50 mg/天

其中,若有 MTHFR 基因突变或代谢障碍,建议优先选择甲基化活性型(如甲基叶酸、甲基B12),吸收利用率更高,避免代谢负担。

大多数人在坚持 6–8 周后,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就会明显下降。

若经过补充仍无明显改善,或同型半胱氨酸超过 20 μmol/L,建议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使用处方药物干预,并排查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相关问题。

补营养不是盲补,而是精准补充。
尤其对于有心血管家族史、中老年人群、MTHFR 基因突变携带者,
补充正确形式和剂量的 B 群,可作为“血管保护”的一部分。

 


 

 

作者介绍:

Louise W Lu

Louise W Lu

新西兰注册营养师(注册号:82021301),营养科学博士,奥克兰大学荣誉讲师。Louise 将临床研究与公共健康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帮助更多人吃得更科学、活得更健康。

所有文章 •  官方网站

Alexandra V Goldberg

Alexandra V Goldberg

新西兰注册营养师(注册号:20-02273),专注营养、药物化学与护肤。Alexandra 擅长术后恢复、肠道耐受调整与体重管理,帮助客户以科学方法实现健康目标。

所有文章 •  官方网站

留下你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