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th About Acidic vs. Alkaline Body: Science vs. Myth
学习时间: 1'

“酸性体质”与“碱性体质”的真相:科学辟谣

Louise W Lu

作者

Louise W Lu,博士、公共卫生硕士、医学实验学士

Alexandra V Goldberg

作者/审阅

Alexandra V Goldberg, 注册营养师

在养生圈里,“酸碱体质”这个词几乎无人不晓。有人说,身体一旦“变酸”,就容易疲劳、生病,甚至可能导致癌症;而只要让身体“变碱”,就能远离百病。

所以市面上才会有各种“碱性水”“碱性食物清单”“排酸疗法”,听起来仿佛只要调整饮食,就能把身体调成更健康的“碱性状态”。

“酸性体质导致百病,碱性体质才健康。”

—— 常见网络养生宣传口号

听上去很有道理,但问题是:医学上真的有“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吗? 你的身体会因为吃肉、喝咖啡就“变酸”,吃蔬菜、水果就“变碱”吗?

科学的答案可能会让你意外:人体的酸碱平衡是一个高度精密的自动调节系统,血液 pH 值几乎不会因为你吃什么而发生变化。所谓“酸碱体质”,其实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概念。

酸碱体质示意图
点击放大

专业医学平台早就澄清过这种说法。 比如 Harvard Health 就指出:即使喝了碱性水,血液 pH 也只会轻微波动,肾脏很快就会自动调整回来。

Medical News Today 也强调:饮食无法改变血液酸碱度,“酸性体质导致百病”完全是误导。

酸碱体质示意图放大

换句话说,科学界早已给出明确结论:“酸碱体质”是个伪概念。 真正影响你健康的,不是所谓的“变酸还是变碱”,而是你日常饮食结构本身。

 


 

 

 


 

流行说法|“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

🌑 关于“酸性体质”的说法

在很多养生文章里,酸性体质被描述成各种慢病的根源。🤔 总结下来,常见的说法有:

  • 酸性体质的人容易累,抵抗力差,还爱得关节炎、心脏病、骨质疏松,甚至癌症。
  • 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癌细胞喜欢酸性环境,在碱性环境就活不下去。” 所以要想防癌,就要“调碱”。
  • 红肉、海鲜、奶酪、米饭、糖、咖啡、酒精、加工食品,经常被列入“酸性食物”名单。
  • 有人推荐用尿液 pH 试纸来测试,把“尿酸一点”理解成“身体变酸”。
  • 常见的说法还包括:“酸会把骨头里的钙抽走 → 骨质疏松”,“酸会让血液缺氧 → 细胞出问题”。
  • 围绕这些说法,市面上出现了不少产品,比如“排酸疗法”“碱化粉末”“小苏打片”等。

🌕 关于“碱性体质”的说法

与酸性体质相对,碱性体质被很多宣传包装成“理想状态”。常见的说法包括:

  • 碱性体质的人据说血液干净、氧气充足,不容易生病,还能长寿。
  • 有人说:碱性体质能帮你预防癌症、糖尿病、心脏病,情绪也会更稳定。
  • 蔬菜(尤其是绿叶菜)、水果、豆类、坚果、土豆、海藻,经常被列入“碱性食物”清单。
  • 常见的建议是:多喝“碱性水”,多吃“碱性食物”,少碰“酸性食物”。
  • 市面上也有不少配套产品,比如“碱性水壶”“碱性粉”“碱化补充剂”。
  • 最常听到的口号是:“要健康,先调碱”。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但这些说法真的靠谱吗?🤔 看一下一节

 


 

医学角度|血液 pH 恒定:身体自带的“三重保护”

很多人担心:吃肉、喝咖啡是不是会让身体“变酸”?多吃蔬菜水果是不是能让身体“变碱”? 真相是:你的血液酸碱度(pH)被牢牢锁定在 7.35–7.45 这个很窄的范围内。 哪怕你刚吃了一大块牛排,血液也不会轻易改变。为什么?因为身体早就准备好了三重保护系统,就像三道保险锁,把酸碱平衡牢牢守住。

① 第一重保护:缓冲系统(随时待命的“小灭火器”)

这是身体的“第一响应者”。一旦酸或碱多了一点点,缓冲系统就会立刻出手,就像家里的小灭火器,哪里冒火星,马上扑灭。 它的反应非常快,只要几秒钟。

  • 碳酸氢盐:血液里最主要的平衡器。酸多时,它会去中和酸;碱多时,它也能反过来拉回平衡。
  • 血红蛋白:运氧的“快递员”,还能顺手把多余的酸“装箱”,带到肺里交出去。
  • 蛋白质和磷酸盐:分布在各个角落的小助手,随时帮忙消化掉一点点波动。

所以,哪怕你刚喝了一杯咖啡,血液也不会真的立刻“变酸”,因为这一层保护已经提前把小波动处理掉了。

② 第二重保护:肺(几分钟内的“排气扇”)

如果酸碱波动大一些,光靠灭火器不够用了,就轮到肺这台“排气扇”出场。 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通过呼吸调节二氧化碳

  • 当血液偏酸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呼吸加快,把更多二氧化碳(酸性物质)呼出去,几分钟内就能让血液回到正常。
  • 当血液偏碱时,呼吸会慢下来,保留一点二氧化碳,让酸碱重新平衡。

所以,运动时你大口喘气,紧张时呼吸急促,这不仅是因为缺氧,也是身体在用呼吸帮你“排酸”。

③ 第三重保护:肾(长期的“总管家”)

如果把缓冲系统比作灭火器,肺比作排气扇,那么肾就是“总管家”,负责长期清账,慢慢把多余的酸碱彻底处理掉。 它的调节速度没那么快,通常需要几个小时到几天,但作用最持久。

  • 肾会把该留下的碱(碳酸氢盐)全部回收,避免浪费。
  • 多余的酸会通过尿液排出去,比如氢离子和氨结合后一起丢掉。
  • 这就是为什么你吃肉多时,尿液会更酸;吃蔬菜水果多时,尿液会更碱。但注意:尿液会变,血液不会变

所以,用尿液酸碱度来判断“体质酸碱”,其实是张冠李戴。

总结一下:
身体有三道保护锁——缓冲系统(秒级反应)、肺(几分钟)、肾(长期调节),像三重保险一样守住血液酸碱。 正因如此,医学上根本没有“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的说法。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血液 pH 不会被食物左右,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觉得“碱性饮食”有效?🤔

 


 

逐条辟谣|“酸碱体质”的流行说法靠谱吗?

在第一节里,我们总结了关于“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的常见说法。 听起来很吓人,也很诱人,但放到科学框架下逐一检查,就会发现大部分都是误导。 下面我们来一条一条拆解。

❌ “酸性体质的人容易累,抵抗力差,还会得各种病”

事实是:人体的血液 pH 必须维持在 7.35–7.45 这个极窄的区间。 偏离哪怕 0.1,就可能进入危重状态;偏离 0.3,就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不存在“慢慢变酸”的过程——要么正常,要么就是严重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呼吸衰竭)。 疲劳、免疫力下降、关节炎、心脏病、骨质疏松,这些都有明确医学原因,但绝不是“体质酸”导致的。

❌ “癌细胞喜欢酸性环境,在碱性环境就活不下去”

这是最常见的说法,但它偷换了概念。 癌细胞在快速生长时会制造乳酸,让局部环境偏酸,这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没有任何研究证明“多吃碱性食物能饿死癌细胞”。 权威机构如 美国癌症协会 已明确辟谣。

❌ “红肉、奶酪、咖啡、酒精等是酸性食物,吃了身体就会变酸”

食物确实会让尿液 pH 改变,比如肉类让尿液更酸,蔬菜水果让尿液更碱。 但这是肾脏在正常排酸排碱,血液的 pH 始终保持稳定。 也就是说,你的尿液会变酸或变碱,但血液不会跟着变。

❌ “用尿液 pH 试纸就能测出体质酸碱”

尿液是身体的“垃圾出口”,酸碱度会随饮食变化。 但血液的酸碱度被严格恒定,和尿液完全不是一回事。 用尿液来判断“体质”,就像闻垃圾桶味道来判断整个房间空气质量一样荒唐。

❌ “酸会偷钙,让骨头变脆;酸会让血液缺氧,细胞出问题”

研究表明,高蛋白饮食并不会让骨头更脆,反而有助于钙吸收。 至于“酸让血液缺氧”,更是毫无根据——血液里氧气多少取决于肺功能和血红蛋白,而不是所谓“酸性体质”。

❌ “排酸疗法、碱化粉末、小苏打片可以改善体质”

这些产品卖的都是概念,没有证据证明能改变“体质”。 长期乱用甚至可能伤害胃和肾。 真正靠谱的办法,还是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良好睡眠。

❌ “碱性体质的人血液干净、氧气充足,不容易生病,还能长寿”

听上去很美,但医学上根本没有“碱性体质”这种分类。 健康与否,取决于生活方式和疾病管理,而不是血液是不是“碱性”。

❌ “碱性饮食能预防癌症、糖尿病、心脏病,还能让情绪稳定”

蔬菜水果的确有益健康,但原因是它们富含维生素、钾、镁和膳食纤维,而不是因为能“调碱”。 所谓“碱化补充剂”或“碱性水壶”,卖的只是概念。

❌ “要健康,先调碱”

这是一句典型的营销口号。健康从来不是靠“调酸调碱”,而是靠科学的生活方式。 把所有疾病都归结为“酸性体质”,既简单粗暴,又完全错误。

小结:
“酸碱体质”把复杂的健康问题过度简化,看似有理,其实毫无科学依据。 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因为饮食而改变,更不存在所谓“体质酸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觉得“碱性饮食”对自己有用?🤔 其实答案很简单:开始“碱性饮食”通常意味着吃的蔬菜水果多了、加工食品和高糖少了。 这些改变确实能改善体重、精力和健康指标,但这和“体质酸碱”无关,真正起作用的是饮食结构本身的改善

 

作者介绍:

Louise W Lu

Louise W Lu

新西兰注册营养师(注册号:82021301),营养科学博士,奥克兰大学荣誉讲师。Louise 将临床研究与公共健康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帮助更多人吃得更科学、活得更健康。

所有文章 •  官方网站

Alexandra V Goldberg

Alexandra V Goldberg

新西兰注册营养师(注册号:20-02273),专注营养、药物化学与护肤。Alexandra 擅长术后恢复、肠道耐受调整与体重管理,帮助客户以科学方法实现健康目标。

所有文章 •  官方网站

留下你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