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到晚都在用塑料:早上一杯外带咖啡、中午外卖盒、下午奶茶杯,回家还要用保鲜盒微波加热。 方便是真的,但“加热会不会析出有害物?”、“奶瓶/儿童碗该选哪种材质?”、“一次性杯子能二次利用吗?”这些疑问也一直没消停。
记住一个公式:安全 = 材质 × 温度 × 时间 × 状态。
材质没选对、温度太高、加热时间过久,或容器已经发白/刮花/老化,都可能把“安全分”拉低。
3 个常见误区:
• “有微波标志就万无一失” → 仅代表耐热条件达标,不代表任何食物/油脂条件都安全。
• “一次性杯子洗洗还能用” → 多为 PET/#1,不耐高温,不建议重复装热饮。
• “看起来厚就更安全” → 关键在材质(如 PP/#5、HDPE/#2、Tritan 等),不是厚度。
• “有微波标志就万无一失” → 仅代表耐热条件达标,不代表任何食物/油脂条件都安全。
• “一次性杯子洗洗还能用” → 多为 PET/#1,不耐高温,不建议重复装热饮。
• “看起来厚就更安全” → 关键在材质(如 PP/#5、HDPE/#2、Tritan 等),不是厚度。
接下来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标识与实操规则,带你看懂哪种塑料能加热、哪些只适合冷饮、哪些要避开,以及不同人群的最佳选择。
1|塑料回收码 1–7 与常见产品
在塑料容器的底部,你经常会看到一个带箭头的三角形标识,里面写着 1–7 的数字。 很多人以为这是“是否可回收”的标志,其实不是。 它真正的名字是 塑料材质分类(Resin Identification Code, RIC), 主要是告诉你容器用的是什么材质,而不同数字对应的安全性差别很大。

点击放大
常见产品: 超市里最常见的矿泉水瓶(农夫山泉、依云、依云小绿瓶),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瓶,果汁瓶(Minute Maid、汇源)。
特点: 透明、轻便,成本低。
风险: 仅适合一次性使用,遇热易变形并可能析出物质。冷饮安全,但不要装热水或进微波炉。


点击放大
常见产品: 牛奶瓶(Anchor、Meadow Fresh)、大桶装饮用水(娃哈哈、Nestlé)、洗发水瓶(海飞丝、潘婷)、酸奶桶(Yoplait 家庭装)。
特点: 硬度高,耐酸碱,不易渗漏。
风险: 食品接触安全性高,但不建议长时间高温加热。


点击放大
常见产品: 廉价透明保鲜盒、部分软质矿泉水瓶(低端品牌)、PVC 管材(装修常见)、桌布、雨衣。
特点: 柔韧性依靠增塑剂,透明度差。
风险: 可能含邻苯二甲酸酯等有害物,不推荐接触食物。


点击放大
常见产品: 保鲜膜(Glad、妙洁)、挤压式番茄酱瓶、早餐店装豆浆的透明塑料袋、超市塑料购物袋。
特点: 柔软有韧性,透明度较好。
风险: 常温下安全,但高温可能析出,不要盖在油脂食物上微波。


点击放大
常见产品: 外卖打包盒(美团、UberEats)、微波炉加热饭盒(IKEA、Lock&Lock)、儿童餐具(Pigeon、NUK)、部分奶瓶。
特点: 耐热(100℃ 以上)、不易渗出,轻便耐用。
风险: 公认最安全的食品接触塑料,推荐日常优先选择。


点击放大
常见产品: 奶茶店的塑料杯盖(喜茶、CoCo)、一次性刀叉(快餐连锁)、泡沫快餐盒(夜市炒粉摊、外卖打包用)。
特点: 保温隔热,轻便。
风险: 高温可能释放苯乙烯,不推荐用于热饮热食。


点击放大
常见产品: 运动水壶(Nike、Hydro Flask Tritan 款)、搅拌机杯体(Nutribullet、Vitamix)、部分奶瓶(Dr. Brown’s、Philips Avent)。
特点: PC 材质曾常见,但含 BPA;Tritan 等新型材料更安全,广泛用于儿童水杯和高端运动瓶。
风险: PC 塑料要避免;选择标有 BPA-free Tritan 的产品会更安心。

塑料回收码 1–7|食品接触安全性对比表
图例: ✅ 安全/推荐 ⚠️ 谨慎条件使用 ☠️ 高风险/不推荐
编号 | 材质(中文 / 英文) | 是否推荐用于食物器皿 | 建议温度上限* / 微波 | 常见产品(对照家中物品) | 常见渗出毒素 | 使用建议 & 注意事项 | 更安全替代 |
---|---|---|---|---|---|---|---|
#1 | PET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 ⚠️ 冷饮短时可;热饮/加热不推荐 | ≈70℃;微波:❌ | 瓶装水、碳酸饮料瓶、常温果汁瓶 | 锑化合物、溴化物、环氧乙烷、苯 | 仅一次性使用;不要反复装热水或暴晒车内;划痕/变形/异味及时更换。 | ✅ PP 微波盒、硼硅玻璃、304/316 不锈钢杯 |
#2 | HDPE / 高密度聚乙烯 | ⚠️ 冷/常温可;长期高温不推荐 | ≈120℃;微波:❌(除非标注可微波) | 牛奶壶、大桶饮用水、洗护/清洁剂瓶、酸奶大桶 | 氧化铬、过氧化苯甲酰、己烷等残留 | 适合冷藏与常温储存;避免与高温油脂长时间接触;确认食品级标识。 | ✅ PP 微波盒、硼硅玻璃 |
#3 | PVC / 聚氯乙烯 | ☠️ 不推荐 | ≈70℃;微波:❌ | PVC 管材、廉价透明盒、桌布、雨衣(多为非食品级) | 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苯、二氯乙烷、铅铬酸盐 | 避免直接接触食品与口腔;远离油/热/酸性环境。 | ✅ PP、食品级 PE、硼硅玻璃 |
#4 | LDPE / 低密度聚乙烯 | ⚠️ 冷/常温短时可;加热需避免 | ≈80℃;微波:❌ | 保鲜膜、挤压酱料瓶、购物袋/外带薄袋 | 苯类、过氧化物、抗氧化助剂残留 | 勿覆盖高油/高糖食物进微波;与热锅/烤箱保持距离。 | ✅ 玻璃盒+硅胶盖、PP 微波盒 |
#5 | PP / 聚丙烯 | ✅ 推荐 | ≈135℃;微波:✅(需有“Microwave-safe”) | 外卖饭盒、微波加热盒、儿童餐具、部分奶瓶配件 | 个别添加剂(抗氧剂/润滑剂)低量迁移 | 优先食品级并带微波标识;老化发白/划痕多时更换;微波加热留缝排气。 | ✅ 硼硅玻璃(耐热)、316 不锈钢保温杯(不微波) |
#6 | PS / 聚苯乙烯 | ☠️ 不推荐热食热饮 | ≈90℃;微波:❌ | 泡沫餐盒、一次性刀叉、奶茶杯盖 | 苯乙烯、苯、叔丁基对苯二酚 | 避免装热汤/油炸食品;不要微波;尽量仅用于冷饮且一次性。 | ✅ PP 盒、纸浆餐盒(无或水性涂层)、玻璃/不锈钢 |
#7-PC | PC / 聚碳酸酯 | ☠️ 不推荐 | ≈135℃;微波:❌ | 老式运动水壶、旧款奶瓶、可重复硬杯 | BPA、BPS 等双酚类 | 避免任何食物接触,尤其热/酸饮;旧 PC 器皿尽量淘汰。 | ✅ Tritan(BPA-free)、PP、硼硅玻璃 |
#7-Tritan | Tritan™ 共聚酯 | ✅ 冷/常温推荐;高温谨慎 | ≈90–100℃;微波:多为❌ | 运动水壶、搅拌机杯体、婴童水杯 | 不含 BPA/BPS;添加剂迁移风险低 | 避免沸水长浸与油脂高温;按品牌清洁说明使用。 | ✅ 需微波选 PP;耐热选硼硅玻璃 |
#7-PLA | PLA / 聚乳酸(生物基) | ⚠️ 冷饮/常温可;热饮不推荐 | ≈60℃;微波:❌ | 可堆肥杯、一次性吸管、部分环保外卖碗 | 高温软化变形,迁移数据有限 | 仅用于冷食;勿装热汤/热饮;避免高温车内存放。 | ✅ 纸杯(内衬水性涂层)、PP、玻璃 |
* “建议温度上限”为基于公开资料与常见标注的保守值,仅用于家庭选择与风险识别;请以实际产品包装说明为准。